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章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路径:根脉传承与创新发展

时间:2025年07月09日 编辑: 来源: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4期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将其概括为“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这一理论创新深化了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为培育文化“软实力”助推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

金融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1. 厚植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厚底蕴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是崇德尚仁,将修己与治人有机结合。儒家文化是“从人生体验中来又向人生体验中去”的致用之学,主张以个人修身为出发点,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天下大同”“止于至善”等最高理想。在由“己”到“天下”的治理架构下,儒家文化通过构筑崇德尚仁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伦理,实现“己”与“群”、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儒家始终把崇德放在首要地位,不管是个人修养、治国理政、对外交往,都以道德作为根本力量。儒家文化立足崇德尚仁调节社会关系,通过内外兼修完善个人理想人格,再将高尚品性“推己及人”,使修己达于治人,形成“知行合一”“知成一体”的治理境界。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充分发挥“人文化成”作用,通过引导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重视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修己安人”、崇德力行,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的行业氛围,以文化力量构筑金融治理的低成本制度安排。


二是“义以为上”,树立贵义兼利的价值理念。义以为上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旨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人与平民之别在于重义还是重利。儒家明确提倡“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放于利而行”,即提倡面对利益时首先要把义放在头一位,要想到道德的要求。在以义为先的大前提下,儒家文化肯定合理之利、因义得利的正当性。儒家文化中贵义兼利的价值取向,为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义利有机统一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以义取利,一方面要增强义利相济的道义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达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


三是“致中和”,倡导中庸方法论。“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庸”是注重变中有常。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观点,主张“中立而不倚”。中庸的方法论是反对“过”和“不及”,提倡行动要随着情势变化而调整,达到“无时不中”“致中和”。中庸思维赋予了中华文明稳健的性格。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主导的时代,没有发生过政策上的极端重大失误。这种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在综合考量下取之中道的方法论,本质上与经济学里运用市场规律达到动态均衡的价值追求有相通之处。在现代金融实践中,中庸之道为如何处理好稳与进、发展与风险、守正与创新、公平与效率等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一脉相承。一是重视“以民为本”。在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的治理目标导向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民生为基础、以养民富民为追求的民本经济金融观。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强调国家不应与民争利,因势利导可实现投入小而惠民大,百姓既足,国君、国家也就富足了。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时,民生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南朝时期的何尚之在反对“以一大钱当两”的政策主张时,提出要顺应民情:“凡创制改法,宜从民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除了国家治理层面,在民间金融活动中,也有知识分子从贫富相济的角度阐述民间借贷的必要性。


二是蕴含独特的创新性。中国货币及金融实践曾在长达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最早发行铸造货币的国家之一,唐朝产生早期汇票雏形“飞钱”,北宋时期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中国古代金融思想扎根于金融实践的深厚土壤,具有许多首创性论述,如西汉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西汉贾谊的奸钱论(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新朝王莽的利息说、北宋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说、北宋周行己的纸币发行无须十足准备说(即以二分之实可为三分之用)、明朝邱濬的劳动价值说等。同时,产生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本土金融概念,如《管子》中的“轻重论”、东周时期单旗的“子母相权论”、南宋时期防止纸币贬值的“称提之术”等。


三是注重信义为先。中国的信用活动和信用机关起源多元,放款、汇兑、兑换、存款等业务最初都有其独立的机构,到明末清初有综合的倾向。南北朝时信用业务发展很快,寺院开始兼营典当,质库成为当铺的滥觞。明清时期,由兑换演化出放贷业务的钱庄,随白银盛行而兴起的银铺、银炉和银号,以及汇兑为主的票号等新型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共同催生了明清货币金融文化。这些机构遵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理念与关帝信仰的忠义精神,形成了“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成,通为一脉”的新义利观。它们在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经营策略、网络构建、业务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与传统信用理念、义利观念、人本价值相适配的模式。


四是强调稳健为要。中国传统经济金融活动首先要服从国家治理需要,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稳健增长、达到国家长治久安是统治阶级的根本诉求。因此,封建正统经济金融治理思想往往摒弃激进锋芒,打着“均平”仁政的旗号,呈现出“承平型”保守治理模式,此外,民间传统金融文化也强调审慎经营和风险意识。


2. 彰显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为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筑牢理论根基


第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提供了强大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规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下发展、变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发展路径,而金融文化会通过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具体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打开空间,此外,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有助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有效激活中国传统金融文化。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传统金融思想文化具有互融共通的契合性,用马克思主义融入并激活中国传统金融思想,有利于将其转化为现代金融智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与中国传统金融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二者有机统一、继承发展,更加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3. 兼顾普适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西方金融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中国现代金融起步于“西学东渐”,中国金融业和金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资本主义金融发展路径及经验的借鉴。从西方发展路径看,文化有利于解放思想禁锢、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这对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启示意义。我们需要保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心态,了解和把握在促进西方金融创新中发挥了重要驱动作用的契约精神、效率理念、法治意识等金融理论与经验,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西方金融文化中存在的固有顽疾。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服务于资本积累和剥削,金融资本通过信贷、投资等方式获取利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构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对西方金融文化进行合理扬弃,描绘体现中国智慧的全新图景。


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

创新发展和实践


1. 树立诚实守信的金融道德观


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更要坚持契约精神,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信用是现代金融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社会机构之间、商品或货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强调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体现坚守承诺和严守底线相贯通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在金融系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发扬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精神,将诚实守信融入各项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承诺。另一方面,建设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信用服务平台,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促进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信用支持。


2. 树立以义取利的金融价值观


金融行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共荣。金融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双重特性,金融业要平衡好这两种关系。“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体现了义与利的统一性,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金融企业要回归本源,改变不顾风险片面追求规模和利润的倾向,专注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金融业应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逐利,这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专注金融主业,提升服务质量,能够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驱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不仅有助于金融业自身健康发展,也是对国家经济安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树立稳健审慎的金融经营观


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稳健审慎经营,既看当下,更看长远,不贪图短期暴利,不急躁冒进,不超越承受能力而过度冒险。金融业是通过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和处置风险来获取收益的行业,天然具有高负债、高杠杆、高风险的特点,这决定了防范风险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稳健审慎发展是金融文化的核心要素。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中国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将风险防范作为思维底线。在我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更要坚持这种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不断提升金融体系防控风险的能力。


4. 树立守正创新的金融发展观


首先,要解决好金融为谁服务、为什么创新的问题,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人民群众推动创新,不能搞伪创新、乱创新。“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明确金融创新的立足点和着力点,要恪守正道、开辟新境,不能违背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因为评判金融创新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金融创新应瞄准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点,金融机构应以真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各领域的真发展。具体来说,应有的放矢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方面,把创新落到实处。


5. 树立依法合规的金融治理观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这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本目的是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建立定期修法制度,不断适应金融发展实践需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法治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石。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既是确保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及时推进金融领域立法和修法,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透明和高效运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1.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党的领导是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金融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根本要求。一是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性。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切实做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为发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根筑魂。二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效能。党中央立足时代变局、运用“两个结合”观察金融、把握金融、引领金融,审时度势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金融本质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中央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力,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可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方向指引、制度支撑。金融企业和从业者必须以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遵循,坚决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切实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效能优势。


2.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践行金融为民宗旨


金融的天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是突出人民至上。牢记人民是金融工作的命运所系,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和行动遵循。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有利于引导金融业站稳人民立场,践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坚持经济金融共生共荣理念,促进真实财富创造和实体经济增长,为促进社会发展、构筑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物质保障。二是激发惠民动能。坚守金融服务初心,以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要基点,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金融需求,将人民性深刻贯穿于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之中。三是赢得人民的信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倡导诚实守信和稳健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确保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金融欺诈和风险事件发生,建立公众信任和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3.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升现代化金融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形成有机统一整体。金融治理涵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及金融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系统。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贯穿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融入理念、制度、实践不同层面,为金融调控、监管和经营提供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治理成本,形成市场稳定预期,构筑有机统一、协调有序的现代金融体系。二是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治理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承载着古代金融发展“未雨绸缪”的历史智慧,体现了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深刻理解。金融机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审慎经营和风险控制,通过强化内部治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考验,保障金融系统稳定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健全金融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暴露的纠正机制,建立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机制,通过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的关系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一是树立行动导向和标尺。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将“五要五不”要求体现在金融监管、行业规范、管理理念、行为准则、业务流程等各方面,让“五要五不”真正成为金融系统的工作导向和行动标尺,成为金融从业人员“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汲取中国优秀传统金融文化精髓,发挥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指导作用,努力把握现代金融发展规律,探索体现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神韵的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三是强化风险合规意识。金融人才需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还要通过稳健审慎的实践历练,提高实操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金融文化“软约束”,树立底线思维、合规意识,让遵纪守法成为思想自觉、习惯自觉和行动自觉。


(孙雨心为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刘津含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4期


上一篇:华夏银行赤峰分行关于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学习体会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内蒙古银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邮箱:nmgyhyxh2006@163.com  电话:0471-6611727
技术支持: 鸿山网络

Copyright 2025 www.nmgyhy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2021001136号-1